-
電話: 400-113-6988 郵箱: dongfangxicao@163.com 地址: 深圳市南山區粵海街道高新中三道9號環球數碼大廈19樓
↓ 微信掃碼識別關注我們 ↓
即便沒有產后抑郁,也要警惕“Baby Blues”影響嬰兒自身的發展和語言能力
發表于:2022-10-18 作者:超級管理員 來源:生物探索 點擊量:1648
導語:“Baby Blues”指的是70%左右的女性在分娩后一周隨著孩子出生而經歷的一段情緒低落,表現為愛哭,疲倦,焦慮。多數女性征兆不明顯或較快消失,但約有13%左右的女性會發展為產后抑郁癥,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公共健康問題。然而,研究表明,僅僅是“Baby Blues”這種亞臨床水平的抑郁情緒,也能夠影響到嬰兒的早期語言發育。
十月懷胎對于女性來說無疑是一場巨大的挑戰,不過,“足月卸貨”并不就代表著大功告成,民間自古就有的對“坐月子”的重視也表明了孕婦產后休養對于母嬰雙方的重要性。隨著產后康復這一概念逐漸深入大眾的心理,諸如產后漏尿、產后抑郁等問題變得不再諱莫如深羞于啟齒。
毫無疑問,母親作為嬰兒的主要照顧者,其身心狀態的恢復情況不僅會影響到自身長遠的健康,還會對嬰兒的成長發育產生深刻的影響。過去關于產后抑郁癥的臨床研究表明,母親的抑郁癥會對兒童的認知發展、社會情緒發展、語言發育等產生負面作用。然而,比起有著明顯抑郁癥狀或典型的抑郁發作的產后抑郁癥,或可歸為其前驅癥狀的“Baby Blues”,亦即產后憂郁情緒,不僅波及面更廣,有將近四分之三女性在分娩后會經歷這種情緒化的階段,也更容易被輕視。
雖然,除了少數情況下會不幸發展成為產后抑郁癥,“Baby Blues”通常不會持續太久,大約會在兩周時間以內自行好轉。但是,對于初生的嬰兒而言,語言基礎將在最初的幾周內建立起來,這種亞臨床水平且普遍的“Baby Blues”是否仍然無傷大雅呢?來自德國萊比錫馬克斯·普朗克人類認知與腦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就母親產后情緒與嬰兒言語感知反應之間的關聯進行了研究。2022年9月21日,研究成果以“Association of Postpartum Maternal Mood With Infant Speech Perception at 2 and 6.5 Months of Age”為題發表于JAMA Network Open(圖1)[1],結果表明,“Baby Blues”也會影響嬰兒自身的發展和他們的語言能力。
圖1 研究成果(圖源:[1])
考慮到初生嬰兒的特性,腦電測量是研究嬰兒言語感知情況最便捷的手段。失配負性(Mismatch negativity,MMN)或失配反應(Mismatch response,MMR)是腦電信號中一種與事件相關的電位波形成分,能夠體現大腦對重復聽覺刺激下偶然出現意外變化的感知。但與成人主要表現為負向波形不同的是,在生命的第一年,通常觀察到的是失配反應由“幼稚態”的正向波形成分逐漸轉變為更接近“成熟態”的負向波形成分。過去的研究表明,嬰兒失配反應正負轉變的延遲與日后發生語言障礙的風險有關,因此,失配反應非常適合用于研究嬰兒早期語言發育的軌跡。
本項隊列研究募集了46位以德語為唯一語言的母親和她們實驗開始時2個月大的嬰兒,并在嬰兒6.5個月大時對其中36對母嬰進行了隨訪。采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評估母親在產后2個月時的情緒水平,以便排除已患有(或過去患有)臨床水平抑郁癥的母親,將研究范圍局限在亞臨床水平。
對于嬰兒的語音感知電生理評估,研究應用了半合成音節的多特征范式,即以標準音節刺激音節/ba/(呈現概率50%)為基準,通過在不同的維度上進行變化得到不同的變體音節刺激:音節/ga/(輔音變化)、音節/bu/(元音變化)、音節/ba+/(比標準音節提升16Hz音高)、音節/ba:/(元音比標準音節延長100毫秒發音)。
圖2 嬰兒言語感知的失配反應(圖源:[1])
對于測量所得的電生理數據,就音節刺激(標準音節和四種變體音節)、時間窗口和腦電測量區域對兩個年齡段(2個月大和6.5個月大)的嬰兒分別進行了三因素重復測量協方差分析(3-factorial repeated-measures analysis of covariance)。隨后,將其中發現的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失配反應效應進行調節分析(moderation analysis)來評估產后母親情緒與2至6.5個月嬰兒言語感知的縱向變化之間的關系。
統計結果表明:
■ 在控制了母親情緒相關的其他因素后,未發現母親EPDS得分與社會經濟背景或家庭中孩子數量顯著相關;
■ 2個月大的嬰兒和6.5個月大的嬰兒的腦電數據均存在著顯著的三向交互作用;
■ 調節分析顯示,四種音節變體中僅音高變化的失配反應的總方差可以得到顯著解釋,但截距不顯著,表明嬰兒在2到6.5個月之間,失配反應從正向的波形發育為較負的波形;
■ 母親情緒越抑郁,失配反應的正常發育就越可能在嬰兒6.5個月大時出現停滯甚至出現反向變化(變得更“幼稚”),并且當母親EPDS得分等于或高于8.57時,這種關聯變得顯著(圖3)。
圖3 2至6.5個月齡嬰兒失配反應的發育程度與母親情緒呈線性關系(圖源:[1])
盡管背后的機制尚不明了,但這項研究明確指出了亞臨床水平的抑郁情緒暴露與嬰兒語言知覺成熟之間存在的關聯,尤其在區分音節音高方面。失配反應能夠體現某人將聲音彼此分開的能力,如果失配反應的發育出現延遲,預示著以后生活中罹患語言障礙的風險可能增加。該研究的第一作者Gesa表示,這可能是由于患有抑郁情緒的母親會使用較少音調變化的語言與嬰兒交流,導致孩子對不同音高的感知受限。這種感知被認為是進一步語言發展的先決條件。
“為了確保幼兒的正常發育,即便是輕度情緒低落但不需要治療的母親也需要獲得適當的支持?!盨chaadt說,但這不一定非得是有組織的干預措施,“有時只是需要父親更多地參與?!?/p>
參考資料:
[1]Schaadt G, Zsido RG, Villringer A, et al. Association of Postpartum Maternal Mood With Infant Speech Perception at 2 and 6.5 Months of Age. JAMA Netw Open. 2022;5(9):e2232672.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2.32672
本文轉載自“生物探索”,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